信息化教育全国赛道上,南京为什么遥遥领先?| 头条
几乎和任何行业一样,教育的信息化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迭代的过程。
有这么一座城市的教育,早就不再满足于利用通讯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交流,而是前瞻性地打通了人和人、人和事、人和设备等多种连接,应用于学生管理、设备监控、选课、教师评估、传染病监测……等众多具体教育场景,创造出全新的信息化教育生态。
请跟随《区域教育治理》记者,一起走近南京。
两难问题的完美方案
先从南京一项颇受全国关注的政策——弹性离校——说起。
2017年2月,作为一项教育民生工程,南京市开始推行“弹性离校”制度,让家长们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自选合适的时间来接孩子回家。
这当然解决了部分家长因时间不那么灵活,难以在规定时间接孩子的难题。但方便了这些家长的同时,却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管理问题,孩子们的离校时间不尽相同,怎么统计和管理不同时间段的孩子离校需求?值班老师不可能认识来自不同班级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是否来到“教室”,是否被接走了,怎么判断?如果被“不明人士”接走了怎么办?
其次是制度执行起来的繁琐让人望而生畏,不仅流程复杂,工作量大,还容易疏漏。
那么,有没有办法既方便家长,也让学校易于操作呢?南京教育主管部门还真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案。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情景。
度过暑假,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的晓梅(化名)同学就要读三年级了,开学前,爸爸在微信上收到了一条学校通过“微信平台”发出的通知——本学期“弹性离校”政策。
爸爸看过信息后,选择申请参加弹性离校,不过因为晓梅周五要参加合唱社团,所以就勾选了周一到周四参加。
系统平台根据收到的信息反馈进行自动统计汇总,是否所有家长都已阅读过信息,有哪些学生参与,每个学生参与的时间,全部一目了然。学校再根据报名情况,在系统上进行学生分班和老师值班操作。
周一的时候,晓梅放学后来到分班的教室,值班老师扫描了晓梅展示的二维码,就完成了点名。
今天有两位学生未到,一位生病回家,一位临时参加社团活动,值班老师已经提前在系统收到了班主任提交的请假信息。
离校时间快到了,晓梅爸爸拿着带有二维码的弹性离校接送卡来到学校门口,值班老师一扫描就知道是晓梅的家长,爸爸带着晓梅回到家后,收到系统发来的微信,“晓梅在今天的托管班表现良好,评定为五星,请继续保持。”
晓梅爸爸也通过系统平台的评论功能,给学校做了一个简短的评论,“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制度设计得非常人性化。”
这不是虚拟故事。中央路小学和家长们使用南京全市上线的“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借助其“智慧校园管理”模块上的“弹性离校管理”功能,每天都在发生着类似精彩、真实的应用。
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学校将政策落实得更安全便捷,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方便地查看整个区域的政策实施情况,为进行下一步的决策作有效的参考。
用手机查看南京市玄武区弹性离校政策实施情况
弹性离校管理只是“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的其中一项功能。
整个政务平台,纵跨市、区、校,既有服务于市区的通知、传染病上报、教师业务档案、校级领导请销假、现代教育绩效考核、区教育数据看板等功能,也有服务于学校的食谱管理、课程表、成绩分析、后勤管理、学生档案、家校互动等功能。
它致力于市区校三级联动,将信息打通,让数据发挥最大的效能。
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学校端功能
“数据孤岛一直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陈平说,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现在南京正在一步步打造智慧云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软件工具支持南京教育的更高效发展。
传染病上报管理
2018年9月11日早上,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校医保健老师照例进行晨检,发现一个学生有水痘症状,立马带到医务室检查,并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将情况上报给玄武区初教科,初教科人员实时收到手机信息提示,并随即做出审批,审批后,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同事也实时收到信息提示。
这一例水痘事件,从学校到区到市,短短的时间内,三级系统的相关人员都一清二楚,并快速对事件进行反馈处理。
传染病和食品安全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两条红线,必须做好预防和控制,但这也是很多区域的痛点,传统的上报机制和手段,很难及时的了解全区,乃至全市的学校传染病情况。
玄武区初教科科长张皞说,2016年前我们的效率可没这么高,那时的传染病上报形式复杂多样,邮件、QQ、电话,各种方式都有,初教科的人员为了统计,邮箱、QQ、手机都要看,还要用纸分别记录下来,全区37所学校,每天花费不少时间在这上面,而且还无法完全避免错漏。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校长助理、电教中心主任章伟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开始思考信息化能为此做点什么呢?
正值南京大力推广“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系统,章伟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为不需要再去开发一个系统增加使用者的学习负担和后期的维护负担,同时这个平台已经有了南京市所有教育系统的基础数据,免去了繁琐的基础建档工作。
于是,去学校和初教科了解各方需求后,他立即着手“传染病上报”功能的开发。
由于需求了解确切,使用起来方便高效,很快大家都用了起来,一来学校端可以用手机按模板填写好内容随时上传(以前还需要做表格发邮件),二来初教科端可以不再手动统计,信息自动汇总,工作量骤减。
不仅如此,信息化的大数据统计功能,还拓展了更多的可能,例如传染病高发预警和宣教。
张皞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统计表格(下图)。它显示了2018年1到9月玄武区的传染病整体情况,如1月、5月、6月都是水痘高发期,这时玄武区就会及时发一个信息给所有的校医保健老师及家长,提醒他们针对近期水痘高发,应该怎样去预防、处置。
家长收到信息,就会告诉孩子,最近这段时间没事不要往人群里钻,回家要勤洗手,这样就会减小传染病的扩张和危害。
玄武区2018年1-9月传染病统计情况
因为玄武区使用效果非常好,2017年开始向全市推广,目前全南京市各个区都在使用“传染病上报”系统,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工作人员对此格外拍手叫好。
卫保所副所长吴琼说,以前每天花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现在只需半个小时导出汇总,而且还可以在后台轻松地统计各类传染病流行情况,大大提高了效率。
方便高效,一直是南京市运用信息化强调的重点,不求全面开花,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找准痛点,一一解决。
“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的逐步应用,大大节省了行政管理者对于琐碎事情的处理时间,而且提高了准确性,扩展了信息的利用价值,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改善教育教学的思考上,并为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信息化该如何取舍,以切入到教育系统中来,章伟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以前不能做的,想想信息化是否可以做;以前做得不怎样的,想想信息化可以做什么;以前做得还可以的,想想信息化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教与学的提升器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意外与惊喜。
在南京,大部分学校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智慧班牌逐渐走进教室,创客空间融进了各种大型切割设备、机器人和创客工具,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学业成绩变得多元化和可视化,课堂教学工具从电子白板、数字化答题器到iPad不断升级迭代……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做教育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时。日常管理包括办公OA、选课走班、活动报名、老师请假、报修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先看两个小场景:
其一,近一百门校本课程,2400名左右的学生,算上家长共8900名用户同时在线选课,几乎可以用“秒抢”来形容其效率之高。放到以前,同时完成如此体量庞大、复杂交错的选课,不敢想象,更遑论在分秒之间。
其二,暑假作业,不再用纸笔了!学生直接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作业:一是运动打卡,一是暑期研究性任务。
其中研究性任务的过程:7月1号到10号上传自己的研究计划,7月10号到8月10号上传研究的过程性资料,8月10号到20号上传研究终端性的资料。
作业分组进行,一个老师对应十五六个学生进行指导,对于“优秀的作业”可以推送到精选界面,供全校师生阅览。校长也可以通过平台清晰便捷的了解全校的作业情况,以及获得相关统计数据。
以上是南师大附小借助“微校+”平台(直接在微信上登陆)实现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两个缩影。
显而易见,信息化的助力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如上文提到的暑假作业,南师大附小在一个暑假内,全校学生分享了6955份资料,推送到精选1114份,包括图片28000多张,视频500多个,文字241万……
每年开学阶段,学生会有一个学习分享,每个年级会提取最好的做成一本电子书,这本电子书包括了学生的研究计划,过程性研究,最终成果等,这样又成为了其他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
南师大附小“微校+”平台界面
激发教师活力,成长共融
江宁区上峰中心小学爱好教育技术的老师们成立了一个团队,他们自称“峰鸟”(取上峰的峰,谐音蜂)。
最初,他们是技术上的“菜鸟”,做出来的片子也只得到了“这个片子,我们就不评价了”的反馈。
内心失落,心酸,可是他们不放弃,决定要到生活中去找,从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终于在孩子们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照明伞》《遥控器照明盒》等作品。
对于“峰鸟教育技术团队”来说,通过对技术的钻研,对教学的融合,对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从2013年团队创建以来,“峰鸟教育技术团队”结合上级部门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在生活创意、电脑绘画、视频制作、学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四次进入横溪,筹备、踩点、取景、跟拍、剪辑……
他们还带上学生团队一起,共同完成了很多作品。团队渐入佳境,作品不断受到省市区领导赞誉和支持,甚至还获得国家级奖项。
峰鸟团队
学生眼中的信息化
回到校园、回到课堂、回到孩子,在孩子眼中信息化是怎样的模样,信息化与教育的结合又对孩子带来了哪些影响?
进入校园的信息化,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着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成为学生要发现的新世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南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初一的王同学选修了学校最新开设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课的第一个礼拜,王同学每天放学后都兴致勃勃的找火龙果,前后拍摄收集了50多张火龙果的图片,并标注出火龙果的特征。
而这只是课程的开始,在一个学期的12节课中,王同学要接触到“类的识别”“人脸识别”两个专题,在课程最后的教学研讨会上,他还要和伙伴借助相关平台完成一个无人零售的应用项目。
南师大附中树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人脸识别”
“人工智能对学习非常有启示。”
南师大附中树人学校信息中心老师李岩表示,学校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开设这样的课程,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可以了解前沿的技术,增长他们的知识,未来当他们遇到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时可以更加自信。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思维方面得到提升,“所有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在训练人的思维。在接触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做事,进行大量的训练,机器学习也需要大量的数据。在过程中还需要反思,以提高有效性。数据有效,人工智能的训练才能更加有效。”
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也可以发现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与信息化具有天然的亲近,也具有相当的认知,并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考。
在采访中有同学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在教学中更多的使用信息化的手段,让她认识到网络、手机、电脑是很好的学习媒介,而不只是娱乐的载体。这样的变化看似微小,但却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当这颗种子长成,孩子便拥有了更强大的力量,面对信息化时代下的未来生活。
八大思维让校园更智慧
201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智慧校园”建设,这是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头戏。
如何让校园更加智慧?南京市教育局主管信息化的潘东标副局长提出了八大思维:整体思维、移动思维、平台思维、智能思维、混合思维、跨界思维、数据思维和安全思维。
整体思维强调,硬件、软件、人件、潜件的整体发力。
智能思维认为,连接技术是应用主流,包含多媒体,社交软件,智能手机;感知和认知技术是突破方向,要挖掘人工智能的优势,驱动教育的变革。
混合思维是指,如何有机地使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空间的混合。
跨界思维思考的是,行业企业如何深入到智慧校园建设当中。
……
八大思维的提出,让南京信息化的推进有了系统的架构思路。
例如,在“人件”培养上,除了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外,南京格外重视关键队伍的培养:一把手校长、教研员队伍、学校首席信息官、农村教师。
又如跨界思维的落地。南京有很多知名高校,在今年南京启动了中小学生走进大学重点实验室的行动。一大批学校进入南航大、南理工、东大、南大、南师大、南工大。很多创课课程、STEAM课程,都是和大学一起来建设的。
再如智能思维的践行上,南京在全市开展AR/VR新技术应用研究,多次组织VR/AR技术教师培训,并编撰发布了AR/VR读本教材。
为了推进创客教育,从2016年开始,南京还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小学创客大赛”,以2017年第二届大赛为例,活动从7月初开始报名,到11月初最终决赛,跨度近四个月时间,全市共有400多所学校近6000多名学生参与。
……
第二届中小学创客大赛现场
南京教育信息化虽然整体推进上比较顺利,但是“挑战也有很多”,潘东标直言不讳,比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就是南京特别想攻克的一个难题。
他理想中的人人通,并非每人一个数据空间就可以了,而是要用互联网2.0的思维来推进人人通。
第一要构建一个信息平台;
第二信息平台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使人人都参与到这个平台当中来;
第三既要有线上活动,也要有线下活动;
第四要构建良好的网络营运环境,不能让带宽影响使用;
第五要有良好的政策治理和行政导向,例如让老师线上教学和线下辅导都免费。
只有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人人通才能够真正在区域内实施。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的感受就是,这支教育团队很实在,不浮夸自己的成就,也不掩饰自己的困境,他们思维前沿,目标清晰,敢于创新又要求极高。
当记者问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什么,听到最多的,不是打造“三通两平台”也不是“三全两高一大”,而是一个简单朴素的回答:让管理、让教学、让学习真正减负增效。
本文据《区域教育治理》2019年3月刊“教育信息化南京生态”封面报道缩减而成,完整原文可订阅杂志阅读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北大教授王蓉:高收入群体纷纷逃离公立学校,教育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焦虑和不满?
盖茨夫妇: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坐等世界变好
作者 | HBZ团队
责编 | 张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